“我今天擦了五次地板。”“哦,我十次”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01日 浏览:

       您是否有反复洗手,或洗手时间过长,总是担心手洗不干净的情况呢?
       您是否每天要把室内打扫得一尘不染,只要有一点灰尘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呢?
       尽管道路干净平整,却在走路或到公共场所时总是谨小慎微,唯恐身上沾染一点污物?
       当有人有意无意动了您的物品,是否就会觉得很脏,想要立刻换掉,或者反反复复清洗?
 
       以上所述的这些洁癖的症状,其实都是强迫症的一些典型症状。如果有上述症状,那么您就有可能患上了强迫症。
       最近出版的美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手册第5版,将强迫症从焦虑障碍中分离,划归为一个独立的诊断类别,且强迫障碍终生患病率0.8%-3.0%,这反映了近年来学术界对其疾病性质认识的逐渐深入。
       其实,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经常出现于正常人群中,比如运动员、艺术家、科学家等,多是一种人格特征:责任感过强、完美主义或追求安全保证,一般达不到强迫症的严重程度。
       强迫症状的主要特点是反复或重复出现的想法或行为,明知不合理或是过分的,但难以控制或摆脱,需要通过重复或反复确认来减轻痛苦。强迫可涉及各个心理活动领域,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动作和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临床上一般分为强迫思维(或意象)和强迫行为(或动作)两方面。
     
       强迫思维
       强迫思维指反复进入头脑中的不需要的或闯入性想法、怀疑、表象或冲动。它的出现令人痛苦、矛盾和自我失调。患者常认为这些闯入性思维是不可理喻或过分的,并试图抵制;但也有少部分患者的强迫思维达超价观念或妄想程度。
       强迫思维一般包括:怕脏,怕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需要对称、精确、有序,对宗教的关注或对道德的思考等。常见形式有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对立思维等。
 
       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指重复的的行为或者心理活动,一般继发于强迫思维或受其所驱使;多为非自愿的,但又很少被克制。强迫行为可表现为外显或可察觉到的,如反复检查或洗涤;也可表现为隐匿或不易察觉到的,如心里重复特定的数字、词或短语。
       强迫行为一般包括: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承认、强迫重复、强迫祈祷、强迫触摸、强迫敲打、强迫摩擦、强迫询问、强迫仪式动作、以及强迫性回避等。
 
       一般来讲,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均是强迫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疾病严重程度、是否共患其他精神或躯体疾病及接受相应的治疗、既往治疗史、心理治疗方法的可及性、患者对治疗的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以及患者的治疗现况等因素,为患者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者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的策略。
 
       1.药物治疗:主要是SSRI类抗抑郁药物作为一线抗强迫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帕罗西汀、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等,还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咪嗪等。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群体应用药物治疗开始使用较低剂量的药物和更为平缓的剂量增加过程是有益的,如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无效,应考虑增加药物至最大治疗剂量,如仍无效,再考虑进行换药。如果换药后足量足疗程依然无效或者症状复杂的患者如伴有严重的抑郁症状或者其他精神症状,建议联合治疗。
 
       2.心理治疗: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CBT),CBT 包含了暴露反应预防(ERP)、认知治疗及行为治疗,其中以ERP为主要技术的CBT长久以来被视为一线的心理治疗方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ERP和认知治疗常在内容上重叠。最常用的认知技术包括:认知重建、自我指导训练、理性情绪疗法或Beck的认知治疗。
 
       CBT的治疗次数及时长因人而异。一般认为CBT的频率为每周至少1次,每次90~120分钟,共13~20次。如果治疗有效,维持治疗3-6个月,较严重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和(或)更多次数。
 
 
       心理专家:秦先东  副主任医师
       专业擅长:擅长各种情感性障碍、身心疾病、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主要履历:从事精神卫生临床、科研及教学16年,发表科研论文4篇,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科研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