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把“文静”“害羞”作为评价一个人乖巧听话的重要指征。在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下,国人也更加青睐保守内向型的性格,甚至还用美丽的诗词进行表达:“静女其姝”“独酌南轩,拥琴孤听”“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等等。

就连部分青年的择偶标准,也是温柔娴静、懂事乖巧这种的“乖乖女”,或者不苟言笑、清冷孤傲的“禁欲男”。这些特征都更倾向于不善社交、较为内敛的类型。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性格代表着更少的攻击性和更多的安定感。在这里,“害羞”也就成为了一个更带有褒义性质的形容词。
但其实我们并不太清楚,究竟“害羞”和“社恐”的界限在哪儿?难道“社恐”真的是一种疾病吗?

来,我们先看看几个案例:
案例1
小海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刚入职的时候与同事之间很陌生,跟同事讲话觉得脸红心跳,所以很少说话。因为自己没有互动,小海在聚会里感到非常疏离,从而变得束手束脚,特别不自然,因此在聚会里变得更加焦虑。
案例2
小秀是一名经理,但她特别害怕参加聚会,人越多她越紧张、害怕,也会出现心慌、焦虑,她感到在聚会中发生危险时逃跑可能很困难,也就坚持避开聚会,因此工作也受到了影响。
案例3
小景是一名20岁的学生,从他上初中以后在做演讲、参加考试或会见权威人物时感到非常焦虑,会感到心慌、颤抖、脸红和出汗,担心自己会让自己难堪,甚至避免参加聚会和打电话,但他感到孤独。
案例4
小张工作4年了,因为工作优秀被提升到公司的管理职位,升职后压力增加,逐渐出现紧张,特别是与上级领导、男性同事接触时;因为工作关系,小张常常需要与其他部门的员工进行互动,偶尔还要公开演讲,小张对不熟悉的人感到紧张、担心别人会嘲笑她“说些愚蠢的事情”或犯些社交失礼的错误;在团体面前发言经常感到“害怕”;当不得不与别人交流时,出现心跳加速,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开会时,自己常想到可能会说一些非常愚蠢的事情或可怕失言,并因此数次回避重要会议。

你认为,小海、小秀、小景、小张到底谁是“害羞”?谁才是真正的“社恐”呢?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专家王曦表示,以上案例中只有小景、小张是真正的社交焦虑障碍,小海只是“害羞”,而小秀实际是一位场所恐惧障碍患者。
社交焦虑障碍经常被误认为是害羞,而害羞本身并不是病态的。只有当在对重要的功能(如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有重大的不利影响时,才应考虑诊断社交焦虑障碍。

场所恐惧障碍患者可能会害怕社交场合(例如参加一场音乐会、酒会),但只是因为认为发生危险时逃跑可能很困难。然而,患有场所恐惧障碍的人并不害怕被别人仔细审视。
此外,也会有一些抑郁症患者可能担心被他人进行负面评价。





专家姓名:王曦
个人简介:副主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
专业擅长:对睡眠障碍、情绪障碍(抑郁、焦虑、强迫等)、心身疾病、各种类型的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伴有精神行为障碍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要履历:毕业于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从事精神、心理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年。先后主持、参与多个科研项目及多项临床药物试验(GCP)工作;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现兼任成都医学院、遵义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