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我爱我”| 疯狂玩游戏≠爱自己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5日 浏览:

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其意义在于提醒同学们: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考试没考好,先玩一把游戏吧。”
“今天好无聊,先玩一把游戏吧。”
“天气不好不想出门,先玩一把游戏吧。”
“今天菜不好吃,先玩一把游戏吧。”
对于爱玩游戏的大、中学生们来说,游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无聊还是不开心,都可以随时随地掏出手机玩上一局。有的同学,会从醒来开始一直玩游戏到半夜,睡梦中都对游戏念念不忘。有的同学干脆过上“猫头鹰”式的生活,晚上通宵玩游戏,白天补觉。
有些同学美其名曰:人要对自己好一点,能玩的时候要抓紧玩。

对此,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刘丹丹想说:游戏好玩别上瘾,玩而有度才是爱自己的表现。

游戏确实非常“吸引”人
 
从游戏设计的层面来说,游戏被设计出来就是吸引和娱乐用户的,从游戏机制到游戏特效的每一个细节,都使用了各种策略引导用户不停地参与进去。
游戏中的关卡设计具有渐进性,每一个操作都会立即给出反馈,适当的难度与“成就感”并存的设计,会让用户始终保持对游戏的兴趣。
况且,游戏会设计各种各样的角色和道具,使人眼花缭乱,这让游戏更有吸引力。

从心理层面来说,现在有些人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挫折,找不到自我价值感,而在游戏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可以化身为各种英雄,拥有各种超能力,从而找到存在感与成就感。

从社交这个层面来说,许多游戏有较强的社交属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游戏和同龄人有更多的交流,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学生都会玩同一款游戏就是这个道理。
 
当心游戏成瘾
 
2019年5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游戏障碍”——电子游戏上瘾行为被正式列为“精神疾病”。

也就是说,过度沉迷游戏是一种疾病。
当你发现自己有如下表现时(至少符合5个标准),要担心自己是否有成瘾的倾向。

1.对玩游戏的渴求(玩游戏的行为、回想玩游戏和期待玩游戏的想法)影响了日常生活;

2.不能玩游戏时会表现为易怒、焦虑、悲伤;

3.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

4.无法控制要玩游戏的意图;

5.因为游戏对其他的爱好丧失了兴趣;

6.即使知道玩游戏的潜在危害,但仍难以停止;

7.因玩游戏而向家人、朋友撒谎;

8.用游戏逃避问题或缓解负性情绪;

9.因为玩游戏危害了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
 
游戏好玩别上瘾自律才是爱自己
 
游戏成瘾会对躯体和心理产生双面危害,比如身体上可能会出现免疫力降低、身体素质变差、视力下降等情况,心理上可能出现焦虑、抑郁、冷漠、暴躁等情绪问题。
因此,游戏好玩千万别上瘾,要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找到平衡。自律生活、张弛有度才是爱自己。
 
当你感觉游戏已经影响了生活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调整。以下是几条建议:

1.设置适当的游戏时间,比如每天只玩一小时,到时间就强迫自己退出游戏。

2.在生活中寻找其他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3.改变生活模式,多参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可以尝试加入社区志愿者,增加与周围人的交流。

4.积极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告诉他们自己的困扰和当前的目标。

对于因游戏成瘾而严重损害身心健康的朋友,需要尽快到专科医院成瘾医学门诊就诊,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
 
作者简介
刘丹丹,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现任物质依赖科一科医疗组长。从事精神科工作19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诊疗:精神科常见疾病,比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成瘾性的疾病(酒精依赖、青少年网络成瘾等)、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坐诊时间:成瘾医学门诊——每周二下午;精神科专家门诊(二)——每周六上午
 
预约挂号方式

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服务号”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