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感受幸福美好生活|【情绪篇】没有“完美”的人设,只有不被关注的自己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30日 浏览:

        去年,在《我在他乡挺好的》电视剧中出演胡晶晶角色的金靖“一集封神”,不管是演技还是台词,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称赞,认为其表演十分贴近现实生活,完全看不出表演痕迹。
而对于胡晶晶角色的悲情结局,大家深受触动。很多人都对这个角色进行了解读:永远阳光、积极、乐观、幽默;具有讨好型人格;用自己的快乐照亮别人,而不快乐的时候只能自己消化……
       而该角色的扮演者金靖也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从小便是爱讨好别人、习惯性自卑的“讨好型人格”。小时候的金靖不善言辞、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也不好,因此经常被老师奚落,在班级里被同学孤立。为了不被同学们讨厌,金靖强迫自己改变性格,努力让周围人因为自己感到开心,从而接受自己。也因此,成年后从事演艺事业的她很希望得到大家的喜欢,渴望被观众肯定:“我希望每个人都喜欢我。”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去生活、工作和学习。而在努力完成自己使命的同时,我们却还需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母亲、父亲、子女、妻子、丈夫、员工、老板、学生……很多时候,一个人常常需要同时背负2个以上的角色,而这些角色的要求却不尽相同,因此来回在不同角色中切换,往往让我们筋疲力尽。
       可是,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他既是顾家的丈夫,又是优秀的员工;她既是温柔的妻子,又是无所不能的妈妈……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完美”的形象。然而,在众人目光的背后,这些人却似乎都有这样的烦恼:
       “我从小就是个乖乖女,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是我自己才知道,我一直都过的不开心。最近我像是变了一个人,动不动就会发火,很小的事情我也会生气,甚至会摔东西、砸东西,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了。”
       “我总是在想别人需要什么,我要做什么对方才能喜欢我,我每次想到自己需要什么,然后很快就否定了,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
       “在同学面前,我总是习惯察言观色,并且会故意扮丑来讨好他们,但是我越是讨好他们,他们越会变本加厉,会做更过分的事情来取笑我,所以我从来都交不到真心朋友。”
       “我总是在想如何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从来没想过好如何做好自己。”
       “我很难拒绝别人,不知不觉把所有的事情揽在身上,领导也喜欢把很多事情交给我做,一开始我也觉得是自己被认可,但后来发现,我的事情越来越多,多到我不能完成,这时候我也会拒绝,但我的拒绝总是被忽略。”
       “每次我都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下一次我一定要说‘不’,但每次到嘴边却变成了‘好’,其实我也很想拒绝的。”
       对此,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儿少心理中心刘凤玉医师认为,这些都是“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讨好型人格”究竟是什么?
       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喜欢做一个别人眼里的好人。他们只知道别人希望自己是什么样子,并且努力去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自己,却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也忘记了自己想要什么。
       随着时间的延长,他们无法守住自己的边界,也难以形成良好的亲密关系,逐渐会出现情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讨好型人格”?
 
      我们与人相处的模式,一般来说是从与养育者的相处模式学过来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讲过,足够好的母亲需要给予无条件的爱才能够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那么如果父母给与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比如说你需要乖一点我才会爱你,你需要达到我的要求我才会爱你,那么这个孩子就会习惯于去察言观色,他会去看父母需要什么,怎样做才能得到父母的喜欢。   
 
       我们与人相处的模式,一般来说是从与养育者的相处模式学过来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讲过,足够好的母亲需要给予无条件的爱才能够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那么如果父母给与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比如说你需要乖一点我才会爱你,你需要达到我的要求我才会爱你,那么这个孩子就会习惯于去察言观色,他会去看父母需要什么,怎样做才能得到父母的喜欢。
       还有一类父母会喜欢否定孩子,不管他做得再好,也吝啬给予肯定和鼓励。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才不会被人喜欢,那么需要做点什么别人才能喜欢自己。因此在跟朋友交往的时候,他也习惯了这种模式:“我原本就不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只有满足他(她)的需求,他(她)才会喜欢我,才愿意跟我做朋友,否则没有人会喜欢我。”
       但是,他们长期这样与人相处,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在满足别人需求的同时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就会比较容易出现情绪问题,所以他们常常以情绪问题为主诉来市四医院就诊。
        在精神分析性心理学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超我、自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旨在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超我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作用在于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旨在用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当本我和超我势均力敌的时候,自我能够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关系,使得三角关系保持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自我就会失去协调的功能。
       在讨好型人格的来访者身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超我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而本我被镇压得毫无反抗能力。但是长久的镇压必然带来强烈的反抗,当超我和本我激烈冲突的时候,自我就会表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特征,并且会感受到痛苦。
 
       如何打破讨好的怪圈——勇敢说“不”
       由于超我太过强势,压抑了本我的需求,导致了讨好怪圈的形成,那么要想让自己稳定下来,就需要想办法回到超我和本我势均力敌而自我保持协调功能的状态。
       因此,作为讨好型人格的来访者就要去考虑“我的需求是什么,我想要怎么做”,然后学会勇敢说“不”。可以试着做这样的小练习:
       1、当别人对自己提出要求时,告诉自己:“停下来!我对这件事情的感受是什么,我希望是什么样子;如果我去做这件事情是为了满足自己还是满足别人,我想要怎么做。”然后观察一下如果我拒绝了会发生什么。
       2、每天记录一下说“不”的情形,记录无法拒绝的时候我们在顾虑什么,这些顾虑会变成现实吗?再有这样的情形我们可以如何表达拒绝。
       3、然后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时候我们拒绝了对方,并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反而守住了自己的边界,这才能守住我们的关系。

       作为讨好型人格孩子的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可能已经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了,那么当我们询问他意见的时候,可能就要多鼓励孩子进行表达,需要更有耐心地问他:“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希望是什么样子,你想要怎么做。”
       有可能孩子需要很多次的练习,才能真正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当他们每次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时,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形成正反馈。同时,要让孩子感觉到,不管自己是什么样的,父母都会爱他(她)。这样,孩子渐渐地才会相信:“我是值得被爱的,我的需求是值得被关注的”,然后他们才能勇敢地去表达自己的需求。
       如果你觉得自己难以独自完成以上练习,作为父母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做,那就需要寻求专业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了。
 
       如果合并出现情绪问题,该怎么办?
       讨好型人格极易出现情绪问题,他们可能会觉得闷闷不乐,觉得活着没意思,对未来感到迷茫,很容易感到自责;有的可能会变得不可理喻,变得特别容易发火;有的甚至会出现自伤自杀行为或攻击他人的行为。
       如果出现上述状况,请及时寻求专业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进行相应的心理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手段。 
 
       如何避免成为讨好型的人呢?
       保持边界感!每个人之间都需要有一种边界感,就是我们跟其他人相处时需要有一定界限。我们需要清楚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别人的事情。
       比如说,当对方要求你做事情时,总是会找一些理由让你无法拒绝的理由,那么我们就需要去考虑:“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的后果应该由谁来承担。”
       当你能明确谁应当为此事负责时,那么你就知道该如何抉择了。
医生简介
     刘凤玉
     主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具有临床心理科多年的工作经历。
     在心理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兼任四川省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专业擅长: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心身疾病、强迫性障碍、睡眠障碍等多种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