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感受幸福美好生活|【情绪篇】为变美丽而整容,可为何越整越“上瘾”?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04日 浏览:

        美丽,是很多人都渴望和追求的。为此,大家多会选择营养膳食、运动锻炼、早睡早起、保湿防晒等健康方式。可是,也有这样一群人,他(她)们对自己的外貌或体型极度不满意,往往在尝试了一次整容手术后,还会不断对其他正常部位提出整形要求,最终付出了很大的经济代价和健康代价。

        曾经在网络上掀起热议的“红粉宝宝”,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她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在年仅16岁便开始了“整容”之路,短短几年时间就做了200百次手术,总共花费了400多万。可惜巨大的整容费用并没有给女孩带来预期的“美丽”,反而给她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如今的“红粉宝宝”不仅腿脚不便,而且眼睛的视力老化,跟年过花甲的人一样。

        前段时间,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瘾门诊的严国建副主任医师也接诊了一位具有同样困扰的患者。
        这位叫苗苗(化名)的大学女孩从2年前开始,就对自己五官不满意。开始是觉得眼睛小、不够深邃和明亮;之后是鼻子,想要鼻子再高一点,鼻翼再收一些;然后是嘴巴,觉得嘴唇再薄一点就好了;接着是下巴,感觉不够尖翘。最后,她觉得脸上的皮肤也很松,还有脖子上的皮肤也是,可能需要做激光之类的才会更紧致。

        于是,苗苗详细地列举出所有不满意的部位,就开始查找人体各种“正常”的比例图,比如“三庭五眼”、鼻子和下巴要成多少度、下巴到脖子的距离等等。自己也每天照镜子、自拍、录像,关注脸部的时间越变越长,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再到几个小时,最长的时候占据全天大部分时间。

        就在那段时间,她在镜子前不停地用尺子在脸上比划,尺子俨然成为了她的“好朋友”。她不断上网搜寻各种解决办法,也咨询过某几家国内知名的整容医院,甚至还上论坛贴吧与一群陌生人聊哪里做手术更靠谱……

        好不容易把整容的办法找齐了,可紧接着她又陷入到新的焦虑中:目前还在上学,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去整容。直到有一天,苗苗实在忍不住,只能跟父母张口要钱。

       最开始,她反反复复地提出要求去做双眼皮手术,次数多了,父母为了不妨碍她学习就答应了。可当她做完双眼皮手术后,她又觉得不满意,认为没有做好,总是感觉眼睛和鼻子的比例也不合适。
       于是,苗苗又开始要求父母给钱去做眼睛和鼻子的手术。为了不妨碍她学习,父母只能说考完之后再看;但是她不依不饶,完全没有学习的心思,一心只想去做整形手术,让自己变得“更美”。渐渐地,父母发觉了她的不对劲,问道:“你是不是整形成瘾了,怎么这么不争气!”
       苗苗很难过,觉得父母一点不关心自己,看到自己有如此“明显”的身体缺陷却还不闻不问。每当她去找父母或朋友诉苦时,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不说我们都看不出来!”但她本人并不会因此感到高兴,反而是接着问道:“那我说了之后,你们就能看出来了吗?”如果他们说“是”,她就陷入痛苦;如果他们说“不是”,那她会觉得是在骗她。就这样,她一直陷于痛苦难过的情绪之中。

         严国建副主任医师认为,苗苗的这种情况是一个很典型的躯体变形障碍,需要经过专业的评估与治疗。同时他指出,在国内外的诊断系统里目前还没有“整形成瘾”这个诊断名称,对于有些所谓“整形成瘾”的情况,可能就是躯体变形障碍这种疾病。
到了这里,肯定有人会问:从没有听说过躯体变形障碍,这跟整形有什么关系呢? 
        躯体变形障碍是什么?
        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简称BDD)是一种强迫相关障碍,指身体外表并无缺陷或仅是轻微缺陷,但患者却总认为自己存在缺陷,或过分夸大其轻微缺陷,觉得自己丑陋不堪或令人厌恶,且已引起他人注意,为此而苦恼的一种精神疾病。
       目前,有关BDD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国外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普通人群中BDD的患病率为0.7%~2.4%。在特殊人群中,例如皮肤科和整形外科的患者,BDD的患病率更高,可达3.2%~53.6%。该病大多在青春期起病,病程较长,治疗不当时多转为慢性。同时,BDD常共病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 
 
      除确有轻微异常者外科手术有良好改善外,一般疗效不佳。不少患者术后仍不满意,或出现症状替换,转变了对身体的关注部位,从而产生新的外表缺陷先占观念;甚至认为手术糟糕透顶,使“缺陷”更加严重,于是再次寻求手术治疗。外科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源自患者对手术后果的非现实期望。结果患者愈加厌恶自己的容貌,甚至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BDD患者的整形外科诉求,需要精神科医生、皮肤科医生和整形外科医生紧密配合,共同评估和谨慎处理。
      为什么会患躯体变形障碍?
      目前,BDD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未明,业内普遍认为可能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有研究发现,BDD与抑郁症具有高共病率,这些患者家族中亦出现了高情感障碍、强迫症患病率。
      此外,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也影响BDD的发生,如社会文化、家庭成员或同龄人对外表的过于注重,童年遭受过多的讥讽、嘲笑或虐待,都可能是BDD的危险因素。 
      躯体变形障碍有哪些表现?
      BDD的典型表现是,患者总认为自己的外形有缺陷或丑陋。通常涉及的部位有:鼻、耳、口、乳房、臀部、阴茎等,也可涉及躯体的其他任何部位。患者通常认为所关注的身体部位存在缺陷、丑陋、不对称、过大或过小、不成比例,或埋怨头发稀疏、痤疮、皱纹、伤疤、血管纹理、面色苍白或发红,或不够强壮等。
      大多数患者抱怨的部位比较固定。有些患者也可随时间而改变,还有些患者的诉求比较模糊,如仅认自己的“面孔滑稽可笑”。患者的思维可能被自己的错误观念长期占据,并为此极端痛苦。
        另一方面,尽管在他人看来其外表正常或相对正常,但是患者却感到自己的缺陷受到他人注意、谈论或讥笑,从而出现回避社交场所,或由于极度担心而辍学。患者常常会花大量时间用于检查、修饰或掩饰自己的缺陷。这些频繁的行为只能加重其压力和焦虑。
        需要关注的是,此类患者伴有高自杀风险,尤其是伴随抑郁症状时,自杀观念和自杀未遂发生率通常较高。这种先占观念如同强迫观念一样苦恼着患者,难以自制,并驱使患者照镜不止、过度修饰、向他人反复询问征求朋友或家人对自己外表的评价,以期得到这些部位是“正常”的保证。
        他们还会将自己的“缺陷”部位与别人进行比较,不仅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痛苦,还可能引起职业、社交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其表现带有浓厚的强迫色彩! 
        该如何治疗躯体变形障碍?
        患者由于自知力不足,通常会拒绝接受精神科的诊治。但目前研究结果显示,药物与心理治疗对BDD患者是有一定疗效的。
        同时,治疗强迫症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系统脱敏、反应预防、暴露疗法等,用于躯体变形障碍也常有效。 
        躯体变形障碍与整形医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躯体变形障碍与整形医学关系十分密切。许多患者由于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病症所在,往往首诊于整形外科、口腔科或皮肤科,尤其是整形外科,要求手术治疗,以修正其感知到的缺陷。
        除确有轻微异常者外科手术有良好改善外,一般疗效不佳。不少患者术后仍不满意,或出现症状替换,转变了对身体的关注部位,从而产生新的外表缺陷先占观念;甚至认为手术糟糕透顶,使“缺陷”更加严重,于是再次寻求手术治疗。外科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源自患者对手术后果的非现实期望。结果患者愈加厌恶自己的容貌,甚至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BDD患者的整形外科诉求,需要精神科医生、皮肤科医生和整形外科医生紧密配合,共同评估和谨慎处理。
 
医生简介
        严国建
        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病区主任/支部书记,医院重点学科科研团队负责人,电子科技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担任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社会心理干预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物理诊疗与认知评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精神健康医学分会会员,四川省医学会医疗损害鉴定专家库成员,四川省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第一届青年委员。
        毕业于西南医科大学,从事精神卫生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20年,曾参与深圳富士康事件、芦山地震及疫情期间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丰富的精神、心理临床诊疗经验。主研完成两项市级课题并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专业擅长:擅长各种心身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成瘾性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