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玲玉是一个标准的“00后”。2020年,20岁的她来到市四医院,成为了一名普通而不平凡的精神科护士,披上了象征责任的白衣。
护理一职,人文为本
从走上护理岗位开始,人文护理四个字就伴随着她,如同护士服上永不褪色的纽扣,日日夜夜贴着她的心口跳动。“小赵,人文护理不是教科书上的概念,我们更要看见、理解患者,设身处地感受患者心情。”护士长拍着她的肩膀,这句话像种子般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人文护理,将心比心叩开患者心门
在一天午后,病区患者李阿姨突然将手中的水杯砸向墙壁,瓷片飞溅的脆响惊动了整个病区,这是赵玲玉第一次直面如此激烈的情绪风暴。面对这样的场景,紧张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在她身体里蔓延。然而当她看见蜷缩在墙角的李阿姨痛苦的模样时,同情和责任感从心头升起,代替了此前的紧张。
她心底默念着“看见患者、理解患者”八个字,轻轻走到老人身旁,看着李阿姨的眼睛柔声说:“阿姨别怕,我在这儿。你有什么都可以对我说。”数十分钟的交流后,李阿姨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哭着说:“我想家了,想回家,我担心妈妈一个人在家。”见状,赵玲玉帮李阿姨擦脸上的泪痕,马上拨打了李阿姨家属的电话。在听到家属声音,得知妈妈在家里情况很好时,李阿姨的情绪终于缓和了下来。“妈妈没事就好,妈妈没事就好。”她拿着电话呢喃着。
春风细雨持之以恒方能滋润患者心
此后的日子里,赵玲玉格外关注着李阿姨的心理状况,经常为她宽心:“阿姨,你妈妈在家里有人照顾,不用担心。你在这里好好治疗,出院以后就能和家里人团聚了。”这不仅让李阿姨慢慢放下了心理包袱,积极配合医护治疗,更是让她对赵玲玉更加亲近,经常对赵玲玉说自己的心里话。
在经过这件事情后,赵玲玉对人文护理有了更深的感悟——病房患者激动或沮丧的言行背后是求救的信号,人文护理正是要看见患者的痛苦、理解患者的悲伤、关怀他们的心灵。
“我要持续在人文护理的路上深耕,”赵玲玉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这句话,笔尖在“人文护理”四个字上重重描了两遍,“要用这束光,照亮更多患者的治疗康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