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有,我也要有”,孩子“爱攀比”一定等于虚荣心强吗?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0日 浏览:

“妈妈,同桌的汉服好漂亮,我也想要……”
“妈妈,我们班上的萌萌的手机是最新款,
我也想要……”
“爸爸,他的球鞋特别好看,我也想要……”
 这些话对很多家长来说并不陌生。孩子们一旦看到别人有的东西,自己却没有,就会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觉得如果拥有同样的或者更好的东西才会更有面子。
有些家长会将孩子的这种行为直接归因于“攀比心”,甚至有家长直接认为是自己的孩子虚荣心太强。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今天,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儿少心理中心王娟医生来为大家讲解孩子攀比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应对

攀比一定等于虚荣心强吗
当孩子出现攀比行为时,家长们其实不用惊慌。攀比其实是一种十分自然的现象。
试想一下,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不也会因为“别人有,我没有”而感到心理不平衡吗?
其实,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需要通过比较的行为来确定自己在社交关系中的地位。攀比行为表面上是对某件物品的向往,比如,强烈要求父母买一双鞋或者一件衣服。
攀比行为最终指向的是社会关系层面,也就是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孩子并不是想要某件东西,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在他所处的群体中获得一定的尊重,或者不想因为没有某件东西,而在群体中受到贬低。
当孩子出现攀比的行为时,实际上是孩子希望被群体认同,被其他成员尊重,这些需求对人类来说是极为正常的。作为父母如果急于给孩子扣上“虚荣心”强的帽子,会影响与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构建,也不利于家庭的和谐。
 
过度的攀比行为有什么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毫无节制的攀比也会给孩子的个人发展以及家庭带来阻碍和麻烦。
 一些孩子没有考虑自己和家庭的实际情况而追求物质,但实际情况又不允许他们得到,这会使孩子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否定,从而缺乏自信心,甚至会产生抑郁情绪;
一些孩子会产生莫名的优越感,夸大自身的能力、炫耀自己的生活条件,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不尊重别人,影响人际关系;
一些孩子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无心学习,甚至通过网贷或偷盗等方式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物品。

因此,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同时,也要学会合理引导。

面对孩子的攀比心理
父母可以怎么做
攀比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负性攀比。负性攀比是指消极的、伴有情绪障碍的比较。比如,上述说的关于不合理的物质的攀比。
二是指正面比较。正向比较是理性的正当竞争,能够引发孩子积极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比如,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可以让自己获得信心并获得他人尊重。

因此,父母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大前提下,逐步引导孩子从负性攀比走向正向比较。 
 这里有几点方法供各位父母参考。
1.作为父母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攀比行为。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为什么他现在有豪车别墅,我怎么没有”这样的话。
2.启发孩子以能力服人。引导孩子通过提高学习成绩,增加个人技能等方式获得内在的自信和别人真正的尊重。比如,可以多鼓励孩子坚持练习某种乐器、某种舞蹈直到较高水平等级。
3.对孩子的过分要求适当拒绝。当孩子向父母要求某样东西时候,如果实际情况不允许,父母要合理适当地拒绝。
当然这里指的并不是粗暴地告诉孩子:“你的要求太无理了,太过分了,你就是太虚荣。”诸如此类的话尽量不要说。
如果实际情况不允许的话,可以直接将事实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目前确实没有能力承担这样东西,希望你能理解。”
与此同时,可以以自身攀比的心路历程作为例子,告诉孩子一味地攀比物质无异于饮鸩止渴,如果想获得真正的尊重的话,最好的方式是通过长久的努力挖掘自己内在的品质和潜力。
最后,如果孩子因为攀比心理产生较为严重的情绪问题,可以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这里有视频~ 
医生简介
        王娟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儿少心理中心医师,硕士研究生。
        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英文文章10篇,中文核心期刊3篇;参与国自然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参编《儿童心理障碍》防治丛书;任BMC Psychiatry期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