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腰、“仙女管”、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你的不自信可能会毁了自己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6日 浏览:

       这几天,女明星体重的话题又重新被人们关注起来。A明星说自己即使怀孕时,最高体重也没有超过55KG,平时也都在44KG左右;B女星看到体重秤上45KG的数字时,捂住嘴巴不敢相信,连呼“需要减肥、需要控制饮食”;C女星在聊天时说,我觉得超过47.5KG的女生都算胖……

       管理身材、控制体重,本来是一件自律的好事,但是当人们过度关注苗条而非健康,也容易给部分群体带来一种焦虑情绪,甚至产生极端瘦身的念头和做法。
“仙女管”就是这样一种被用作极端减肥的产品。所谓的“仙女管”,其实就是通过将管子插进胃里吸出食物或者是催吐,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因为这种管子被冠以“仙女”二字,引得很多渴求减肥女士的追捧。然而,这种催吐方式所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对身体和心理的损害都是不可逆的。
       “我很怕长胖,每次看到美食,都会下意识地捂住嘴巴想吐。我已经对吃的没有任何欲望了……”优优(化名)蜡黄的脸上露出了无奈的微笑。
       对普通人来说,优优已经是一个非常瘦的人了,身高168cm的她居然不到45kg。可是她却仍然认为自己太胖,还需要不停减肥。刚开始,她会在饭后悄悄地跑到厕所,用手指猛抠喉咙催吐。日积月累,她的手指留下了牙齿硌过的痕迹。后来,她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仙女管”,便买了几根尝试,从此在催吐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最后,身体极度虚弱的她被家人送到了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经姚刚专家诊治,发现她患上了严重的进食障碍。通过专业治疗,优优的厌食症状终于得到了缓解,身体也慢慢好了起来。
 
究竟什么样的体重才算标准呢?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指标来初步了解自己体重是否达标或肥胖,即BMI,又称为体质指数,等于体重(KG)除以身高(m)平方。BMI中国标准如下:
 
       轻度体重减轻:BMI17.0~18.4kg/m2
       中度体重减轻:BMI16~16.99kg/m2
       重度体重减轻:BMI15~15.99kg/m2
       极重度体重减轻:BMI<15kg/m2
       正常体重:BMI18.5~23.9kg/m2
       过重体重:BMI≥24.0~27.9kg/m2
       肥胖体重:BMI≥28.0kg/m2
       如果体重偏离正常,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同时合并进食行为异常,要考虑进食障碍问题。
 
什么是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是在无器质性障碍情况下出现的进食或进食相关行为的持续性紊乱,伴有对于食物和体重体型的过度关注,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障碍以及未加标明的进食障碍等。进食障碍易发病于青少年,且以女性、社会地位高、经济水平高的人群中多见。
       有研究发现,目前所有进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约为5%。成人神经性厌食的终生患病率为0.6%,其中女性神经性厌食的终生患病率为0.9%,男性为0.3%。神经性厌食的发病率为4.2/10万人,发病的两个高峰年龄是13~14岁和17~18岁。
神经性贪食的终生患病率为1%~4.2%。女性暴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3.5%,男性为2.0%。而在特殊人群中,尤其是寻求减重治疗的患者中,暴食障碍患病率高达20%~30%。
 
为什么会造成进食障碍?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有研究发现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暴食症是复杂的遗传性疾病,每种障碍估计其遗传度在50%~83%。临床样本的研究发现,神经性厌食的同卵双生子同病率约55%,异卵双生子同病率约5%,而神经性贪食的同病率分别为35%及30%。
       2.神经生物学因素:
       单胺类递质系统是研究最多的与进食障碍相关的神经递质,包括5-HT、NE和DA系统。有人将神经性贪食与药物成瘾比较,发现神经性贪食与药物成瘾都存在D2受体相关的缺陷。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异常与进食障碍明显有关。研究发现,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以及抑郁症患者HPA轴功能亢进,与特定神经递质、激素或神经肽及氨基酸如同型半胱氨酸的产生、数量及转移有关。
       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可促进饮食并降低代谢率。
       与进食障碍发生和发展有关的物质还有胆囊收缩素(CCK-8)、血管活性肠肽(VIP)、瘦素及胃饥饿素、催产素等。它们彼此之间复杂的联系和作用,共同形成进食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3.脑影像学变化:
       头颅CT或MRI检查发现部分神经性厌食患者的脑沟、脑回增宽,脑室增大,大脑灰质、白质总量减少。
 
       二、环境因素
       1.社会因素、地域因素:
       流行学调查表明,进食障碍的患病率在发达国家患病率高,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这种地域性差别实际上体现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西方“以瘦为美”文化的渗入程度差别。性别因素:进食障碍患者以女性为主,这与“以瘦为美”的文化主要针对女性有关。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于进食障碍的发生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学者认为其作用和基因一样重要。
       家庭内控制和反控制:进食障碍的家庭中,常存在父母对子女过度保护、过度操控、将个人价值观强加在子女身上,使子女缺乏发展自主性的机会。拒绝饮食成为伸张自主性的一种象征性方式,进食障碍遂成为子女反抗父母控制,达到反控制和独立自主的一种手段。
       家庭关系紊乱:有专家认为,神经性厌食患者中存在着特定的家庭关系模式,表现为“缠结、过分保护、互动模式僵化以及缺乏解决冲突的方法而将孩子卷入冲突”,神经性厌食患者病情的进展起到了避免家庭矛盾的作用。例如,孩子拒绝吃饭,使得父母共同关注自己,从而使破裂的家庭聚拢在一起。
       儿童期虐待:包括躯体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以及被忽视等,对发育中的大脑的生理结构以及神经生化造成显著的影响,被认为是一些精神障碍包括进食障碍的诱发因素。即使没有明显的被虐待或被忽视,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健康也是有害的,可促使进食障碍的发生。
       三、个体心理因素
       性格特征是进食障碍高危因素之一,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是低自尊及完美主义。
 
如果不幸患有进食障碍,应该如何治疗呢?
       虽然进食障碍可以有厌食症、贪食症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总体治疗目标是一致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地去除严重影响躯体健康的异常进食相关行为,恢复躯体健康;
       2.治疗躯体并发症;
       3.提供关于健康营养和饮食模式方面的教育;
       4.帮助患者重新评估和改变关于进食障碍的核心的歪曲认知、态度、动机、冲突及感受;
       5.治疗相关的精神问题,包括情绪低落、情绪不稳、冲动控制力下降、强迫观念和行为、焦虑、自伤自杀等;
       6.通过提供照料者指导和家庭治疗来帮助家庭成员提高其应对能力,改善家庭互动模式;
       7.防止复发和恶化,把巩固维持疗效作为持续的目标。
       同时,治疗方面始终应以提供综合治疗为原则,应包括营养治疗、躯体治疗、精神药物治疗和社会心理干预。
 
       以下是进食障碍的主要三种病症,快来了解一下吧!
       神经性厌食是什么?
       神经性厌食患者能量摄入与相关需求不匹配,导致体重显著降低;患者对体重增加有恐惧感,或避免体重增加的行为;患者有体像障碍,否认疾病的严重性,并根据自我评估进行不当的塑形。
       一、核心症状
       1.行为层面
       表现为刻意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消耗,造成明显的低体重和(或)营养不良。“刻意”是这一行为的特点,以区别于由于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造成的食欲下降或进食困难。
       (1)限制进食:
       表现为严格限制每餐所吃食物的数量和食物的种类。
       (2)过度运动:
       表现为以消耗热量、减轻体重为目的,强迫性地进行各种体力活动。阻止他们运动会让他们感到非常焦虑,甚至恼火、发脾气。
       (3)催吐:
       表现为进食后催吐,即使吃得不多,仍要催吐。长期反复催吐后,患者食管下端的贲门括约肌松弛,常导致患者在进食后自发呕吐。
       (4)滥用药物:
       各类泻药、利尿药、抑制食欲的药物在厌食症患者中的滥用极为常见。使用的方式带有盲目、天真幼稚的色彩和不计后果的特点。
       (5)除了以上与减轻体重相关的极端行为外,厌食症患者还表现出专注于食物和体型体重的其他特殊态度和行为特点。包括热衷于美食节目、流连食品柜台、囤积食物、为家人制作食物、逼迫他人进食自己不敢吃的食物,与他人比较进食量,反复检查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尺寸,无休止的称量体重等。
       2.精神心理层面
       关于体重、体型的先占观念是神经性厌食的核心认知症状,表现为对痩的无休止追求和对肥胖的病态恐惧,恐惧性地拒绝维持正常体重。
       3.生理层面
       在DSM-5出台之前,神经性厌食的诊断要求体重减轻达到低于正常体重的85%或体质量指数(BMI)≤17.5kg/m2,同时出现闭经(男性不适用)。在DSM-5中,取消了闭经这一诊断条目,也不再对体重减轻给予定量的要求,而是就严重程度给予了定量的划分。
       二、伴随症状
       神经性厌食除了上述特有的核心症状群外,还常伴随以下症状:
       1.精神症状
       包括抑郁、焦虑、强迫、恐怖、情绪不稳、易激惹、孤独、社交隔离等。
       2.躯体症状
       厌食症的营养不良除体重减轻外还可能引发身体各个系统的相关损害,另外过度运动、呕吐、滥用药物的行为本身还可能带来特殊的医学问题。
       常见的营养不良相关躯体症状:
       (1)外表:明显消瘦,皮肤干燥苍白,缺乏弹性,皮下静脉清晰可见。
       (2)消化系统:进食后腹部不适、腹痛或饱胀感是厌食症最常见的躯体主诉,患者多将此解释为进食过多所致,也是其拒绝恢复饮食的理由。
       (3)内分泌改变: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在女性表现为闭经,男女均可见性发育停止和第二性征消退,性欲减退甚至消失。
       (4)血液系统:营养不良性贫血常。
       (5)心血管系统:心动过缓和低血压最为常见。
       (6)泌尿系统:常见肾功能损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肾脏浓缩能力减退,相关表现为尿量增多和脱水。
       (7)代谢情况:基础代谢率下降,畏寒、体温低。低血糖常见。
       (8)骨骼系统:厌食症患者可出现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以腰椎和髋部最为常见。
       3.清除行为带来的医学问题
       主要指呕吐、滥用泻药、利尿药带来的躯体问题。最常见的就是电解质紊乱带来的各种躯体并发症。
 
       神经性贪食又是什么?
       神经性贪食,即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不可控制、冲动性地暴食,继之采用自我诱吐、使用泻剂或利尿剂、禁食、过度锻炼等方法避免体重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
       与神经性厌食相同的是,神经性贪食患者也存在对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和不客观评价,不同的是,神经性贪食患者不那么极端,体重多正常或轻微超重。30%~80%神经性贪食患者既往有神经性厌食病史。
       一、心理和行为症状
       1.频繁的暴食发作
       暴食发作是贪食症主要的临床症状,常常在不愉快的心情下发生。每个患者发作的频率不等,轻者几天一次,严重者可达每日一次或数次。
       暴食发作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进食量为正常人的数倍:这一点常常与厌食症患者不同,厌食症患者给自己规定了极严格的少量进食计划,所以她们只要比计划多吃了一口,也会非常焦虑不安地说自己“暴食”了,这种症状被称为“主观暴食”,而贪食症患者确实摄入超大量食物,为“客观暴食”。
       (2)暴食发作时进食速度很快。
       (3)患者所食之物多为平时严格控制的“发胖”食物,如蛋糕、面食、含大量脂肪的食物等。当食物不充足时,患者便将任何可得到的食品吞下,如掉在地上的食物,食用油等,甚至自己的呕吐物。
       (4)患者有强烈的失控感:在暴食发作时患者有不可抗拒的进食欲望,一旦开始暴食,患者很难自动停止,很难被他人阻止,暴食过程常以腹部胀满、疼痛或者精疲力竭而结束。
       (5)患者常掩饰自己的暴食行为。
       2.暴食后的抵消行为
       暴食行为之后患者继之以抵消行为,以防止体重增加。常用的抵消行为包括:用手指抠吐或自发呕吐、过度运动、禁食、滥用泻药、灌肠剂、利尿剂、减肥药(包括食欲抑制剂、加速机体代谢的药物如甲状腺素片等)。其中,自我诱吐和滥用泻药、利尿剂等被称为清除性抵消行为,禁食和过度运动为非清除性抵消行为。
       3.对体重和体型的先占观念
       大多数贪食症患者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也有些患者体重过低。但是他们仍然对自己的体重或体型感到不满意,关注自己的性吸引力,在意别人如何看他们。
       4.情绪症状
       贪食症患者情绪症状的特点是情绪波动性大,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愤怒、焦虑不安、抑郁、孤独感、冲动性症状等。
       二、躯体症状
       由于神经性贪食患者短时间内大量进食,然后采用呕吐、导泻等方法将食物排出,所以患者体重常处于正常范围或波动范围很大。
       神经性贪食患者伴随的躯体症状与神经性厌食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体重偏低的贪食症患者也会出现营养不良的表现,这部分患者的躯体症状可参见神经性厌食。由于贪食症患者的暴食、呕吐、导泻等行为,使得贪食症患者较厌食症患者更容易出现胃肠道损害以及电解质紊乱。神经性贪食常见的躯体并发症如下。
       (1)急性胃扩张;
       (2)反流性食管炎;
       (3)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征);
       (4)胰腺炎;
       (5)便秘或腹泻;
       (6) 用手抠喉呕吐者,手背被牙齿咬伤,而出现瘢痕;
       (7)电解质紊乱。
 
       你知道暴食障碍吗?
       暴食障碍,又名暴食症,是以反复发作的暴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进食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冲动性的并伴有失控感的暴食。
       暴食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反复发作的暴食,伴有进食时的失控感,必须在3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1次。一次“暴食发作”是指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进食,食物量绝对大于大多数人在相似时间段内和相似场合下的进食量。失控的指征是一旦开始就不能克制进食或停止进食。个体在暴食时缺乏饱腹感,或对饱腹失去了正常反应,直到不舒服的饱腹感出现。
       1.暴食发生
       暴食常与负性情感、人际间应激源、饮食限制、与体重体型和食物相关的消极感受、无聊感有关。暴食常在没有感到身体饥饿时发生。暴食通常秘密进行或尽可能不引人注意,也可以是有计划的。
       2.暴食过程
       暴食期间消耗食物的种类在个体间和对特定个体都不同。与对某种特定的营养物的渴求相比,暴食似乎更多以消耗食物的数量异常为特征。
       3.暴食期间的情绪
       个体在暴食时通常先有满足感,随着继续暴食进而出现罪恶感、极度痛苦,最后因罪恶感或躯体不适如恶心、腹胀、腹痛而终止暴食行为,吃完后会对自己再次未控制住暴食而深感内疚、自我厌恶,情绪也再度陷入抑郁、沮丧状态。
 
 
 
心理专家:姚刚
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
 
       现任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急性精神科病区主任,任四川省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从事临床心理诊疗、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主持及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在国内期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
       擅长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强迫等)、心身疾病(心理问题伴发躯体不适、慢性疾病导致焦虑抑郁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女性精神心理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儿童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的诊治以及精神疾病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