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发展理念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群众知识竞赛试题知识点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03日 浏览:


(一)成都过去五年取得的主要成就
1、坚持稳中求进、专注转型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培育形成6个千亿产业集群。2016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217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7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5%。
2、勇于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三证合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等取得重大突破。五年来,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06万户,新增科技型企业5.3万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4%。
3、融入国家战略、携手合作共赢,双向开放取得明显成效。实施“蓉欧+”战略,天府国际机场开工建设,双流国际机场加快扩能改造。获批自贸试验区。成功承办《财富》全球论坛、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等国际性会议。国际(地区)航线达到96条。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数达到278家,驻蓉外国领事机构达到16个。
4、优化空间布局、着力城建攻坚,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全面代管简阳市,双流、郫县撤县设区。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运营里程达到108公里。成都博物馆等一批城市功能设施投入使用。
5、秉持为民情怀、推动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市级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66.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6%、11%。累计新增城乡就业166.5万人。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6、发展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市,城市现代治理迈出新步伐。法治政府、法治成都、平安成都建设全面推进,荣获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连续七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7、履行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发生明显变化。区(市)县、乡镇、村(社区)集中换届圆满完成。“四风”整治不断深化,党风政风持续向好。旗帜鲜明惩贪治腐,政治生态发生明显变化。
(二)今后五年成都发展总体目标
成都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揽成都工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对成都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遵循规律,稳中求进,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而奋斗。
大会明确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围绕这一目标,根据新发展理念的本质内涵,会议提出要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城乡统筹示范城市、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现代化国际城市、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全方位变革发展方式、全方位完善治理体系、全方位提升生活品质,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基本形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双轮驱动”的创新创造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当前,成都市正在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形成创新引领型发展模式,2016年,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1.29万家,科技型企业总量达到5.25万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09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38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位居中西部城市前列;创新创业载体达到231家,面积1603万平方米,国家级众创空间达到47家;专利申请量9.8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3.9万件,分别同比增长26.7%和32.6%,居副省级城市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成为副省级城市唯一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双示范城市,四川大学、郫都区、中国电信(成都)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成都创新创业热度位居全国第三,创新创业获得国务院表彰。按照市委的要求,培育转换城市动力,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要更加主动依靠创新,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城市。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不断提升区域协同、城乡融合的发展层次和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继续发挥城乡统筹发展在全国的示范作用。
这次党代会,市委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城乡统筹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为我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深化统筹城乡重大改革任务指明了方向,将进一步进行规划统筹、制度统筹、建设统筹和管理统筹,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等改革,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城市。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加快推动生产体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绿色化,明显改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基本建成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树成荫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让市民在大都市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将会实现以下目标:空气质量明显提升,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安全格局加快完善,绿色出行更加便捷,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绿色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将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城市生态承载力,使群众绿色发展获得感持续提升,也将进一步增强成都市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配置资源、拓展市场,着力打造以我为主的跨境跨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不断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城市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
成都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正在加速对外交往与开放。目前,成都开通的国际(地区)航线已在中西部率先达到96条,驻蓉外国领事机构增至16个,国际友好城市增至32个,友好合作关系城市44个,在蓉世界500强企业达278家,越来越多大型国际会议花落蓉城。去年成功举办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世界航线发展大会、西部金融中心论坛等重大展会530场次,签约引进重大项目270个、其中3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17个。近年来,全球财富论坛、世界华商大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成都会议、中国成都全球创交会、第22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等一系列国际盛会相继在成都成功举办,中德、中法、中韩、中古、新川等国际合作园区相继落户成都,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是成都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促进人与城和谐共生;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就业、社保、住房等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民生净福利指数,让市民生活更幸福,让城市未来更美好。
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是这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其内涵在于提升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城市是人类的智慧创造,是人类文明的鲜明标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建设、发展、治理的价值所在。和谐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是市民群众对城市综合评价,也是我们普通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城乡统筹示范城市、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现代化国际城市和谐宜居生活城市,互为支撑,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共同构筑了成都实现永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三)切实增强“五中心一枢纽”
党代会指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肩负国家使命、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城市能级水平,提升成都市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影响力、辐射力和集聚力,必须切实增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
一是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为导向,构建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面向亚欧、辐射西南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2年基础上实现“两个翻番”的发展目标。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1万亿元。
成都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不仅是成都发展的需要,也是成都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应有责任担当,成都目前已经具有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集聚了很多人口,辐射作用明显,但经济实力、产业实力还能够进一步强化,进而对周边区域起到更大的辐射作用,真正发挥驱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是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催生新经济快速成长,全面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
三是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全面构筑现代金融产业集群和支撑体系,强化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发展新兴金融业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功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部金融中心。
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指导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对《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的增强“四中心一枢纽”功能的拓展和延伸,体现了市委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认识深化,国务院1993年确定的成都“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城市性质定位目前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同时,2010年省政府《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明确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中心、金融市场和交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为建设面向全国、辐射西部、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高地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因此,增加“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是成都认真落实省委以成都为主体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
四是增强西部文创中心功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塑造城市精神,丰富文化供给,建设蜀风雅韵的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包容的现代文明之城享誉全球的文化创意之城,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五是增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功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充分发挥国际机构和世界500强企业集聚优势,大力拓展对外交往渠道,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增强国际资源要素的吸附力,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城市。
六是增强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全面提升对外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建设国际空港枢纽、国际性铁路枢纽、国家级高速公路枢纽,构建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高速、泛在、融合、安全、绿色的信息网络,打造“一带一路”的重要信息通信节点、数据中心、物流中心和国际信息港,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枢纽功能”的表述,从之前的“增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改为“增强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这样改具有现实条件和客观要求:一是早在1993年,成都就被确定为西南通信枢纽,将其纳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利于发挥已有优势;二是“互联网+”战略下,成都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在日前腾讯发布的“2017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总指数城市100强”榜单中,成都排名第五,仅次于北上广深,在西部城市中排名第一;三是在信息时代,通信枢纽功能对于我市打造以我为主的跨境跨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具有重要意义。
(四)优化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市党代会提出,要坚持完善城市体系与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进,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
1、构建城镇空间四级城市体系。城市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的物质载体,影响决定着城市的功能品质和经济运行效率。围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推动城市永续发展,党代会提出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优化思路和“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的网络化体系。在总体延续历届市委市政府向东向南发展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分向、分区确定城市的发展策略和总体要求,着力引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促进城市健全、协调、可持续发展。
 “东进”,就是沿龙泉山东侧,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东进”体现了成都对国土开发空间的优化。成都位于两大山脉之间,西边是龙门山脉,东边是龙泉山脉。龙门山脉的土壤条件十分脆弱,更适合进行保护,以发展生态为主;而龙泉山脉是成都的天然屏障,土地更适合用作工业,并且也有金堂、龙泉、简阳等大量待开发的土地。天府国际机场的规划建设使成都东部的区位发生很大的变化,东边无论是土地、资源承载力、发展空间与发展强度都适合进行工业发展,向东发展还体现了成都承担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任,东部更接近内江、广安等成渝城市群的其他城市,“东进”在带动城市群发展上也有助推作用。
龙泉驿区地处成都向东向南发展的核心区域,集成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天府新区等多重政策优势,是龙泉山现代化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区域,是成都市实施“东进”、发展工业的主战场。龙泉驿区应该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产城融合,聚焦聚力建设大车都,当好实施“东进”的排头兵。
简阳去年已经交由成都代管,天府国际机场启动建设,这次市委提出“东进”,简阳成为全市产业新高地、开放新门户,时已至、势已成,合规律、顺民心,简阳的发展将成为成都城市空间布局的转折点、永续发展的新引擎,能够在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南拓”,就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空间结构,完善管理体制,建成行政政务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区域性总部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基地;
成都天府新区和高新区肩负着“南拓”重任,成都天府新区要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新征程中始终当旗帜、做标杆,强化极核功能,打造创新引擎,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西控”,就是持续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高端绿色科技产业,提升绿色发展能级,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
“西控”的重点是持续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成都的西部是优质良田比较集中的区域,主要位于龙门山生态保护区域,很多还处于都江堰精华灌区,都江堰——郫都——大邑——蒲江这一线,本身也是生态保护和田园城市形态的重要区域,耕地保护责任非常重,因此,西部需要改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端绿色科技产业,对高排放的产业加以限制,控制发展,转移发展,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
 “北改”,就是建设提升北部地区生态屏障,保护好历史性、标志性建筑,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改善人居环境。
 “北改”主要是“有机更新”,改善北部区域的人居环境。北部区域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建设得比较早,配套不全,城市功能缺失。同时建筑的形态、环境,都存在层次较低的问题,推行“北改”需要探索既能提高产业层次又能提升城市品质的改造模式,促进北部产业业态、城市形态有机融合更新。
 “中优”,就是优化中心城区功能,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
 “中优”主要是高端功能提升优化,避免城市“空心化”。目前成都整个中心城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等相对偏高,“中优”需要实行“三降两提”,即降低中心城区开发强度、降低中心城区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中心城产业的层次、提升城市的品质。
2、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主要是着眼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实现城市永续发展,优化城镇功能体系和空间布局形态。
实施“双核联动”,推进中心城区和高新区有机更新,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增长极核;推动天府新区产城融合,打造新兴增长极核。强化“多中心支撑”,坚持把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有机衔接,以城市战略规划引领城市空间布局和经济地理,构建与城市资源禀赋和环境特征相匹配的城镇空间布局,实现人口、城市、产业相互融合。强化各功能区域的整体支撑作用,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商业中心、消费中心、物流中心等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区域性多中心发展格局。
 “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内涵是立足城市全局科学分布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支撑功能,支持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两大极核”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支持商贸、科技、文创、金融、对外交往等各类功能中心合理分布、形成网络、高效协作,既避免城市因功能高度集中而过度拥挤,又能形成对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有力支撑,促进城市空间与功能同步优化、同步提升。
3、构建现代化高品质的城市设施体系。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一批国际一流的文体功能设施,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体育、养老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全市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加快建设公交都市,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到2022年地铁开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优化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线路,完善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建设第三水源,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4、构建区域协同发展体系。充分发挥首位城市作用,积极推动五大经济区合作发展。促进区域设施共建、产业协作、功能统筹和环境共治,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动与川南经济区协同发展,推动川东北经济区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强化与攀西经济区协作,加强与民族地区在清洁能源利用、绿色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合作。积极参与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主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深度合作,拓宽城市发展的外部空间。
目前成都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建设发展,而且要考虑到如何在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不仅要要带动成都周边中小城市一体化发展,壮大提升成都都市圈,而且要带动成渝城市群以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成都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发展思路,在优化拓展城市空间布局的同时,更有利于打造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板块,未来将有助于增加成渝两地的互动,有助于增强成都与国内其它发展极核的联系。
(五)朝着“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坚定前行
王东明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我们要始终不渝朝着“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坚定前行。决胜全面小康,是必须如期完成的首要任务,既要重视平均数大多数,又要重视极少数,做到领域、人口、区域全面覆盖,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继续推动“五位一体”建设全面进步,沿着这条康庄大道阔步前进;建设经济强省,是决定四川未来前途的历史使命,必须推动全省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区域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做到经济总量大、经济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实现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打下决定性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保持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经济总量达到4.2万亿元,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努力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面开发开放上走在全国前列。
——人民生活质量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速,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左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森林覆盖率达到40%,主体功能区布局全面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基本形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文化繁荣发展再上新台阶,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彰显中国气派、富集巴蜀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现代治理能力再上新台阶,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加强,社会治理更加完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整体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六)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
王东明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协同共兴、整体跨越提升的新格局。在区域经济发展大趋势下,赢得竞争优势越来越需要增长极的引领带动和点极之间的协同联动,促进区域内经济布局和要素配置优化,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整体性。必须坚持把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作为激发区域内在活力、增强四川经济实力的重大抓手,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多点多极共兴、同步全面小康的发展局面,打造引领西部、面向全国的核心增长区域。强化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支持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统筹推进成德绵创新带建设和攀西协同发展;以建设天府新区、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为纽带,带动成眉、成资、成遂协同发展;以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为抓手,推动成乐、成雅协同发展;以共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平台,推进成都市和川南4市协同发展;以成渝深化合作为机遇,推动川东北5市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以共建产业园区和省内对口帮扶为载体,带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打造各具特色和支撑的区域经济板块,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把天府新区建成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推动川南经济区建成长江上游重要城市群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川东北经济区建成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攀西经济区建成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和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