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医院,其实不是你想象那样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9日 浏览:

患者正在进行康复活动
    对病人,更多的“爱”在其中
    7月10日上午9点,头天的雨让成都的天空格外的蓝。成都市营门口互利西一巷的一个院子里,80多位男男女女正在做体操、唱歌、画画、练书法、打乒乓球……要不是他们身上的病员服,你一定不会想到他们是一群病人。
    这个院子就是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中心。而这些病人,是各类精神病患者。
    说起成都四医院,成都几乎人人皆知,但对于发生在这个院子里面的事,却鲜有人知。“以前,对病人就是一个字‘关’。只要不出门、不自杀、不自残,就算完成任务。”成都四医院护理部岳玉川主任告诉记者,现在不同了,医院对精神类患者不仅要进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还要帮助他们学习生活技能,让他们在走出医院的大门后能融入社会。
    精神病患者在医院到底是怎么接受治疗的?有多少和人们想象中不一样的地方?近日,记者走进了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精神病专科医院。
   【想象】铁窗、铁锁、铁栅栏?
   【真实】医务人员24小时在患者中间
    在医生带领下,记者走进了3楼和4楼的急性精神障碍病区。
    急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属于重度精神病患者,也是人们俗称的“疯子”。为保护患者安全,只有医护人员才能打开病区的门。那些被闭锁在大门里的神秘感,在记者踏入病区后迅速消失,病区里,有的患者正在走道上独自漫步,有的三三两两在聊天,更多的人在休息室里看电视。
    看起来,这里与其他医院没有什么区别——楼层中间是护士站,每个病房的门都可以自由打开,患者可以在病区里自由活动。
    “重度精神病患者的病区在过去很不一样。”已在医院工作多年的重症科护士长何昌九告诉记者,那时,考虑到医护人员的安全,会有一道厚厚的玻璃门把医护人员与患者严格分开,医护人员平常的工作主要是看管和定时给患者吃药,医患间少有沟通和交流。而现在,医生办公室和护士站就设在病区里,医务人员24小时都在患者中间。但是,考虑工作量和风险防控等因素,与别的医院有所不同,这里的护士都是设双人岗。
    这个病区还有一些与其他医院不同的地方:患者每天都有相对规律的作息时间,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然后洗漱,7点半早餐。早餐之后是治疗时间,接着在病区进行各种康复活动,患者每天还有专门到露天康复中心的娱乐时间。
    由于重症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有些患者不愿起床,护理人员会耐心劝导,有的患者不会洗漱,护理人员也会协助其完成。最令护理人员担心的是吃饭时间,患者们聚集在病区餐厅里吃饭,有时会发生抢食、噎食等情况,所以每到吃饭时间,护士们都会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在重度精神病区,还安装有不少摄像头,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摄像头随时观察病人的举动,一旦发现狂躁攻击的征兆,医护人员会及时到达并进行保护性处理。
   【想象】治疗手段就是“吃药+捆绑”
   【真实】“药物+物理+心理康复”
    近年来,到精神病医院就诊的心理疾病患者也在增多。临床心理科是一个开放式的病房,患者及其家属可以自由出入。
    记者走进临床心理科病区时,几位患者正在接受物理治疗。病区里有一张特制的沙发,沙发配有一个类似电脑的屏幕,可以播放各种治疗性音乐。一位患者坐在沙发上,戴着耳机,听着为自己的病情定制的音乐,进行着放松治疗。另一间病房里,两位患者正通过仪器进行大脑调节治疗,这样的治疗能有效缓解抑郁低落的情绪和失眠,很受患者欢迎。“这些年,医院在治疗手段上变化很大。过去,对患者一般都是药物治疗,现在除了药物还有物理治疗、个体和团体心理治疗及康复治疗,立体式的治疗方法对患者全面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医院科教科科长段明君说。     一些细节的改变,也为精神疾病治疗增加了“温度”。
    对重度精神病患者来说,突发性的狂躁和暴力倾向在所难免。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医生会采用束缚的方式控制患者。过去,“束缚”就是用布条将病人绑在病床上,虽然小心细致,但由于病人发作时自我控制力差,动作过大,容易导致手臂等部位受伤。为此,医院特地从香港购进加宽、柔软、可调节长度的专用束缚带,避免了患者因束缚受伤的情况。
    电击治疗也是对重度精神病患者多年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不过电击治疗并非我们在电影中看到那样,对患者直接电击。
    治疗室的龚主任告诉记者,过去的电击治疗偶尔会对患者造成心动过速等症状,现在已经改良,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治疗前对患者先进行麻醉,然后再注射肌松剂,最后才进行电疗,睡眠中的患者几乎没有任何不良感觉就完成了整个治疗。这样的治疗对严重抑郁和极度狂躁的患者效果很明显。
   【想象】医院只管治病
   【真实】技能培训帮助回归社会
    在成都四医院康复中心,墙上挂着各种工笔画、水墨画、书法和手工制作的精美工艺品。你能猜出这些是谁的作品吗?
    答案就是:患者。
    医院会定期在患者中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包括绘画、书法、音乐、棋牌、运动、舞蹈、手工制品等。在培训中,患者不仅学到一些基本技能,也学习到如何与人相处。今年,医院还特别修建了一个洗车场,让部分康复中的患者学习洗车,以便出院后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些年,医院加大了对患者生活技能和社会康复及心理调节的工作,重点提升患者的社会功能。”护士长吴淮玲说,由于患病期间的生活与社会脱节,不少患者出院后无法融入社会,加大了他们重返医院的几率。
    医院党办主任何江军认为,精神和心理疾病可防可治不可怕,但患者更深意义上的康复还需要融入社会。有的患者容易产生“病耻感”,如果出院后遭到排斥、冷遇和歧视,就容易旧症复发,最终丧失回归社会的能力,增加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在接受系统治疗后,大多数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与正常人没有区别,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希望患者家庭和社会各界能给他们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帮助,多一些接纳。”
    精神科护理人员:时间久了,会喜欢上这里的患者
    7月12日早上6点半,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急性精神障碍科的病区护士长黄春蓉和值班护士走进病房,逐个提醒患者起床,开始新的一天。刚刚入院的重度精神病患者罗跃君(化名)却怎么也不起床,黄春蓉走到他的床头,耐心仔细地和他聊了30多分钟,罗跃君终于主动走进了洗漱间。
    像这样的清晨,急性精神障碍科的护士们经常都会碰到。科室护士长何昌九说:“我们这里的护士与别的医院有很多不同,除了帮助患者治疗外,更多要给患者做护理和康复训练。”
    虽然在这里住院的病人可以由家属陪伴,也可以请护工,护士们还是承担了绝大部分照顾患者的任务。特别是有些刚入院的重度精神病患者,连洗漱等日常事务都无法自理,需要护士们手把手地教。有的患者处在发作期,该吃药的时间,护士必须亲自看到患者吃下去,防止有的人偷偷把药吐了,影响治疗效果。
    最让护士们担心的是患者间的冲突和对工作人员的攻击。何昌九说,有一次,一名护士正在协助一名重度精神病患者吃午饭,这名患者突然张开嘴,紧紧咬住了护士的手,把他的眼泪都痛出来了,幸好另一名护士赶紧上前帮忙,才把患者拉开。
    因为以前听过很多关于精神疾病患者的事,刚到医院工作时,何昌九心里一直打着鼓,“但时间久了,我渐渐喜欢上了这些患者。”用他的话说,虽然在思维和行为上,精神类疾病患者有时与常人不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他们更单纯,只要了解他们的病情和习惯,更容易打交道。
    尽管在精神病医院做护士有些苦,但何昌九在护理岗位一干就是10多年。他说,自己喜欢这份工作,看到患者康复离开医院,心里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而且,他还与不少病人成了朋友。
    随着入院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为提升整体服务质量,成都四医院近期计划招聘20名临床护士,结果有100多人前来报名。很多医护人员都说,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重度精神病患者:“护士把我当亲人,我把他们当家人”
    7月10日,正当记者在医院采访值班护士时,得知记者身份的江燕一个箭步冲过来,一个劲地说:“这里的护士对我真好!这里也是我的家!”
    再过几天,江燕(化名)就要出院了。在重度精神障碍女病区里,随时都能听到她的歌声。
    46岁的江燕是成都一家国企的员工,3个月前因患狂躁症,被送到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被送到医院之前,江燕在单位动不动就发火,摔东西,还打人。刚到医院时也一样,特别容易与病友发生冲突,稍不满意就要骂人,还会动手。“刚入院时,我跟别人打了架,以为护士会对我采取隔离等措施,没想到他们都是细语轻声地进行劝导。”江燕说,平时,护士们也很尊重她。有几次,她不想吃药,护士长黄春燕就陪在她身边,一边给予心理护理缓解其情绪,一边不厌其烦给她讲解服药的作用和重要性,直到1个小时后看着她吃完药才离开。
    为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让患者能逐步静下心来,增加对事物的专注度,医院病区专门开展了折纸、画画等活动。刚开始,江燕并不参加,护士们就耐心地陪在她旁边,手把手教她学折纸、写字和画画。经过3个月的药物和心理同步治疗,慢慢地,江燕的狂躁症基本治愈,看待周边事物的方式也有了转变。
    就要出院了。江燕特意在病区的医患沟通本上写下了一句话:“在这里我得到良好的治疗和认真的照顾,护士们把我当亲人,我也把她们当家人,这里不仅治好了我的病,也让我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